老吾老及人之老 航班有终点服务无止境******
近日,由贵州兴义前往北京大兴的航班上,两名70多岁的老年旅客引起了中国联合航空乘务员陶欣宇的关注,她全程热情服务、积极沟通,在交谈中得知两位老人初次乘机,第一次出远门的他们,下机后还需要前往北京西站,通过现场购票转乘火车前往衡水。由于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家人陪伴,两位老人正在为下机后不知何去何从而感到无助。
陶欣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暖心地向两位老人说:“您二老放心,下机后别着急,我送你们!”完成航班任务后,回到公司的陶欣宇立刻驾车返回候机楼,将两位老人接到附近酒店休息,并第一时间同老人家属取得联系说明了情况,安顿好老人后,陶欣宇又想尽办法为老人抢到了两张次日北京到衡水的火车票才放下心来,当晚到家中已是凌晨两点钟。
第二天一早,她带着热气腾腾的早餐到酒店接上两位老人前往北京西站,并把提前准备好的两双手套送给老人抵御风寒。到达北京西站后,她找到相关工作人员说明老人情况,请其给予协助,为老人消除了最后的顾虑。四小时后,她接到了老人平安到家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了家人连连感谢。
陶欣宇凭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主动发现航班中需要照顾的老年旅客,帮助旅客解决所虑所想,将空中的服务延伸到地面,让旅客切实感受到中国联合航空真挚的服务,用真情真意换来旅客家属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充分展现了“航班有终点,服务无止境”的服务理念。
陶欣宇说:“春运是一场向着团圆的抵达,希望我们都能用带有温度的服务,护送每一位旅客安全回家!”
告别沈从文******
中新社记者 王佳斌
一个传奇式的文坛巨人长眠了。熟悉沈从文先生的亲人、朋友,今天在八宝山公墓向他鞠躬告别,献上鲜花,寄托哀思。
松枝和鲜花覆盖着他的身体。他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去。两旁列着亲属和巴金等友人敬献的花圈、花篮。
没有显要人物,没有悼词。播放的是先生喜爱的肖邦小夜曲和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曲。亲友们尽量压低了哭泣声,像怕惊扰先生的梦魂。
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在花圈上写着: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
多年以前,先生写道:我和我的读者行将老去。现在,他的读者遍及世界,他却默默地走了。
告别沈从文先生,也告别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
60年前,这位曾在沅水流域流浪多年的湘西青年,背着小包袱独自来到了北京。当郁达夫在某个冬日敲开一间亭子间的门时,他看到的沈从文只穿着单衣,还流着鼻血,面前却放着一堆厚厚的文稿。
不久,沈从文便以他自豪的山里人的坚韧和倔强,在文坛上开辟了自己的领地。他把沅水流域几百码头的人事哀乐、山光水色、历史沿革搬进文学殿堂,构筑出独特的文学世界。
他自十二三岁离家,当过兵,当过水手,干过书记员和税收员。他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的教授。正当他创作力旺盛的时候,却突然从文坛上沉默了、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无穷的悬念、无尽的遗憾。
围绕着他,像光环一样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他的传奇的经历、他的马拉松般的恋爱、他的山里人的热情与幽默。当“文革”时他被派去打扫女厕时,他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
我曾读遍先生的著作,并几次登门造访,有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水的热爱。“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不可分。”他还曾这样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先生对水的写照,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品格,帮助我们理解先生后半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史学成就。
先生在美国的内妹张充和、汉思夫妇有一挽联,概括了先生的一生: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中新社北京1988年5月18日电)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